笔墨留痕,岁月有言——70周年征文作品展播 老建筑人的记忆,新一代的征途

所属分类:

发布时间:2025-08-26

来源:

作者:


七十载春秋筑梦

七十载匠心传承

从1955到2025

这一路

有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

有勇立潮头的改革锐气

更有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

值此建司70周年之际

让我们透过文字与光影

重温那些温暖而闪耀的奋斗瞬间

聆听穿越时光的初心回响

 

 

 

老建筑人的记忆,新一代的征途

 

——访陕建十一建集团老员工曹建华与迪拜公司专业工程师郑智龙

 

咸阳老城区的家属院里,2025年夏日的阳光暖融融的。80岁的曹建华坐在藤椅上,布满老茧的手翻开一本旧相册。老人摩挲着自己粗大的指关节,那是高原严寒留下的永恒印记,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,回到金银滩草原:“那会儿二十出头,跟着队伍走进青海高原。海拔3200多米,喘气像拉风箱,零下20℃挖冻土,那才叫遭罪!铁镐抡圆了砸下去,‘当’一声,地上就一个白印子,火星子直冒,震得人虎口发麻,裂开的口子洇出血,拿破布条子缠两圈,还得接着刨!一个人顶多刨十分钟就得换,不然手就冻僵了,连镐把都握不住。”他下意识地缩了缩手,仿佛那深入骨髓的寒意至今未消。

“那时候布票金贵啊,公司尽力给发了棉衣,但数量有限,可你猜怎么着?”他脸上泛起一种温暖的光泽,“大家都在让!你塞给我,我推给他……最后发的棉衣全裹在了几个身子骨最单薄的小年轻身上。那场景,一辈子忘不了。”他顿了顿继续说道“还有一回,赶工期!所有人豁出命去干!硬是靠着一把把铁锹、一副副肩膀,一天一夜,生生挖出来120立方土!”说到这,老人的声音低沉下来,带着一种深沉的感慨。

“可这是啥地方?是造‘争气弹’的基地啊!没有吊车,钢筋水泥全凭人拉肩扛。手冻僵了?哈口热气暖暖,接着绑!心里就一个铁打的念头:地基必须牢!骨架必须硬!这房子,得扛得住地动山摇!”他眼神锐利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雪弥漫、热血沸腾的工地,“咱是七师出来的兵!打仗的时候是英雄,搞建设,更要当模范!骨头,就得比钢筋还硬!”

就在老人身旁的桌子上,手机的屏幕亮着,视频连线的另一端,是他的孙子郑智龙,陕建十一建集团迪拜达马克水晶湖项目的工程师。郑智龙专注地听着爷爷讲述那些没有影像记录、却惊心动魄的往事,目光中充满了敬意和一种血脉相连的震撼。爷爷口中那极端严寒下的冻土,与他身后烈日灼烤下的迪拜塔吊,仿佛在诉说着同一种跨越时空的坚韧。 

曹建华的人生轨迹,几乎就是陕建十一建集团早期奋斗史的缩影。1963年青海高原的严寒还未散去,1966年,他又随队伍一头扎进了四川的崇山峻岭。“三线建设,任务紧急,蜀道难啊!遇上暴雨泥石流,刚修好的路说没就没了,大伙儿几天几夜不合眼,硬是把路抢通!”老人回忆那段岁月,语气里透着自豪。1974年,转战陕西蓝天向阳公司,为航空工业建造高精度厂房。“那时候条件简陋,没有高级仪器,全凭手艺和责任心。吊线定位,土办法上马,最后验收,误差硬是控制在了0.1毫米!”这份对精度的极致追求,如同烙印,深深刻进了他的基因。1977年,建设咸阳彩虹集团,中国首条显像管生产线的诞生地。“湿陷性黄土是难题,我们摸索新方法解决,打下了基础。谁能想到,几十年后,集团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液晶面板项目的‘咸阳速度’!”老人的话语里充满了感慨。

1986年,他远赴非洲圣多美,参与援建圣多美人民宫项目。这座国家级地标的落成,不仅是陕建十一建集团走向世界的响亮初啼,更将“因地制宜、敢为人先”的创新基因,深深镌刻进集团的国际化血脉中。

这份对“筋骨”的执着,在孙子郑智龙手中焕发新彩。在迪拜达马克水晶湖项目部的办公室里,郑智龙指着墙上复杂的施工图纸和技术方案。“爷爷那一辈,是实打实用双手去丈量、去绑扎每一根钢筋,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经验和一股子韧劲。我们现在,钢筋的排布、连接节点,都依靠精准的深化图纸和严格的现场管理来确保。”他强调道“但核心理念没变——建筑的安全和品质。”

老人轻柔地摩挲着那张在圣多美留下的泛黄旧照,目光仿佛穿透了时光,脸上悄然浮起一丝会心的笑意。听着孙子骄傲地讲述着“我们现在条件可不一样啦,有更精确的测量仪器和高效的设备辅助,钢筋下料、定位都比过去精准便捷多了。”

“工具好是好事!但心不能松。”老人语气平实有力,“盖房子,根基最要紧,钢筋就是骨头。骨头扎得正,房子才站得稳。”

“爷您放心!”郑智龙语气坚定,“前几天还遇到个复杂的钢筋节点,空间交错特别密,团队一起反复核对图纸、优化内容,在现场实测调整,熬了两天,最后解决得特别漂亮。办法总比困难多,这不就是您教的?”

老人笑了:“对喽!遇难处,就得想法子!你们现在办法更多,路子更广,好!这就是进步”

“嗯!我爷说得对。你们当年打下了好根基,我们这辈一定接着这股劲儿,把路走宽走远!”郑智龙声音充满朝气。

老人看着孙子年轻坚毅的脸,听着朴实有力的话,脸上绽开舒心踏实的笑容。他轻轻点头,目光里是信任、期许,和那份深植血脉、历经七十年愈发坚韧的“军魂”与“匠心”。这最平常的家常话,此刻却如同钢筋般,无声地传递着陕建十一建人跨越时空的精神脊梁。

 

获奖等次:一等奖

获奖作者:第十二工程公司 贾祎帆

 
 
 
 
 
 

 

 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