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墨留痕,岁月有言——70周年征文作品展播 我眼中的十一建人

所属分类:

发布时间:2025-08-26

来源:

作者:


七十载春秋筑梦

七十载匠心传承

02.png

从1955到2025

这一路

有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

有勇立潮头的改革锐气

更有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

值此建司70周年之际

让我们透过文字与光影

重温那些温暖而闪耀的奋斗瞬间

聆听穿越时光的初心回响

 

 

 

我眼中的十一建人

 

 

岁聿云暮,日月其除。今年是我入职十一建的第二个年头,两年来有幸成为一名通讯员,得以用笔尖和镜头定格了许多片段,看着一张张照片里黝黑不屈的脸庞、厚实壮硕的臂膀、雨中依旧挺拔的背影、酷暑中豆大的汗珠……我不禁问自己,什么是十一建人?

我眼中的十一建人,铁肩担责,步履铿锵,扛得起 “山” 与 “海”。刚参加工作没多久,有机会采访了一名1962年参加工作的十一建老人。据老人所述,他年轻时参建了青海国防项目。采访前,我通过企业志了解到青海地区冻土遍布,严重缺水缺食物,昼夜温差极大。项目建设时,前辈们住着地窝子,啃着夹生的青稞馒头,且没有机械,纯靠肩扛人抬才完成建设,建设条件极为艰苦。故而我问起 "如何在极端条件下坚持",老人的讲述撕开了苦难叙事的另一面:与时代共振的骄傲。他神采烁熠,“青海不是冻土遍布嘛,我们就用柴草点火一边融化一边挖土;那时候没什么机器,我们就靠着一把铁锹、一副肩膀肩挑背扛,最快的时候,一天一夜生生挖出来120立方土!”中间的辛苦只字不言,眼神中满是骄傲。在那个年代,有比成为十一建人精神的一部分。

我眼中的十一建人,逆难而上,向难而行,守得住“责”与“安”。我完整地跟踪宣传第一个项目是三立智能产业园项目。项目收尾期,进度滞后了大概两个月,建设方要求一个月内达到交付条件。这几乎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。但项目经理率先站出并作承诺:保证按期交付。“项目能如期交付吗?”我经常在项目问大家这个问题,刚开始收到的回复几乎都是否认,“这怎么可能完成。”“我估计最快都要晚十天。”.......只有项目经理擦了擦额边的汗肯定道“肯定可以如期交付。”这个项目经理性格很腼腆,我问他问题时,他常常沉思一会再慢慢精确地回答,话虽少却内容字字不虚。但只有对这个问题,他从没犹豫,无比肯定:一定能完成,没有可能,是一定。听到大家犹豫是否能完成,项目经理没多说什么。而是转身24小时驻守施工一线,平均每天步行4万步之多,甚至主动带领团队成员去扛钢材、搬砖块等。后来,这个问题我再问的时候,大家渐渐从“不可能”变成“或许吧、有可能”,最后,项目上下没人觉得不可能完成不了。一个月内,我从一周去一次项目到三天去一次项目,到最后甚至一天去多次。原因无他,实在是项目建设的速度太快了!常常是前一天还覆盖着绿网,转眼就铺了油。项目一线职工在春和景明的春天竟在现场硬生生晒黑了好几个度。最终,三立项目仅12天便完成了厂区南北两个区域14000㎡的道路施工;仅用5天就完成了厂区9000㎡的绿化面积施工,决胜“330”从一句口号落在了现实。事后,我问项目经理为何如此笃定,他腼腆道:“经验吧。”三分经验,六分努力,剩下一分交给天意。当三立项目从一纸蓝图变成我眼前的实景时,“用专业建造管理服务送达建筑美好体验”在我心中具象化。急人所急,急人所需。客户所愿,十一建人定竭力所达。一个个不能完成的任务和挑战,十一建人都逆险而上,向难而行,只为守住内心的“责”与客户的“安”。

我眼中的十一建人,精研善创,革故鼎新,攀得上 “峰” 与 “巅”。初入十一建,有一个最大的不适,便是考试多。我常年底望着浩渺的书海犯愁,不知从何下笔。而我们公司总有一堆“卷王”。上至领导班子,下至一线职工,各个业务口总有人名列前茅,独有我惨吊车尾。我一直好奇支撑他们“卷”的动力是什么,直到今年年初,开“团支部书记座谈会”时,有了答案:“现在行业环境不好,可越是不好,才能体现出个人能力和集团决策力。”我不由想起90年代,十一建遭逢危机时思“变”,开拓省外市场的经历。居安思危,居危思变。十一建人一直如此,始终秉持着“革故鼎新”的开放态度积极地去适应新的时代变局、时代课题。小我即大我,每一个十一建个体都积极汲取着各岗位专业知识、完善日常工作,汇聚到一起的,便是一股强劲动力,攀得上任何“峰”与“巅”,这或许是打造“学习型组织”的意义。

透过光影和文字,用 600 多个日夜看到的黝黑脸庞与铿锵步履,不过是你七十年芳华的一瞬剪影。但我已懂得:所谓十一建人,本就是用无数个“一粟”的微光,在时光里堆垒成山、汇聚成海。而我,愿将作为你最忠实的记录者和簇拥者,用镜头和笔杆记录下那一瞬瞬微光。

 

 
 
 
 

获奖等次:三等奖

获奖作者:第十二工程公司 张佳琪

 
 
 

 

 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