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墨留痕,岁月有言——70周年征文作品展播 七秩匠心·安装人生

所属分类:

发布时间:2025-08-26

来源:

作者:


七十载春秋筑梦

七十载匠心传承

02.png

从1955到2025

这一路

有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

有勇立潮头的改革锐气

更有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

值此建司70周年之际

让我们透过文字与光影

重温那些温暖而闪耀的奋斗瞬间

聆听穿越时光的初心回响

 

 

 

七秩匠心·安装人生

 

 

第一章:钢铁协奏曲——安装人的岁月回响

清晨六点的西安高新区,五十八岁的安装总工张建国已经站在了航天基地的管廊里。他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抚过一段崭新的不锈钢管道,突然在某处焊缝前停了下来。"这个鱼鳞纹不够均匀,"他转头对身后的徒弟说,"当年在人民大厦干活时,我师父说过,好的焊缝要像秦腔的唱腔一样,有起承转合。"

这一幕,仿佛时光倒流回1955年。陕建十一建成立之初,第一代安装工人用最简陋的工具,在西安人民大厦工地创造了奇迹。现存档案记载,当时安装暖通管道时,工人们用自制的"土水平仪"——一根装满水的透明胶管,将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。老工人马保才在回忆录中写道:"没有电动工具,我们就用扳手一下下地拧,常常虎口震裂了都顾不上包扎。"

时光流转到1980年代,在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建设中,安装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项目技术负责人李振华至今记得:"日本专家要求设备安装精度达到0.1毫米,我们硬是用土办法实现了。"他们在水泥地面上铺钢板,再用千斤顶微调,创造了当时西北地区最高精度的电子厂房安装记录。

第二章:匠心传承——安装人的温度密码

在三星半导体项目上,一个关于"温度"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。韩国监理金先生坚持要求所有不锈钢管道在15-25℃环境下安装,这可难坏了施工团队。技术员王磊突发奇想:"咱们陕西人做扯面要醒面,金属是不是也得'醒'?"他们搭建恒温棚,用数据记录仪24小时监控,最终交出了完美答卷。金先生验收时感叹:"你们把冰冷的钢铁都做出了温度。"

这种"温度",正是陕建十一建安装人的精神密码。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改造项目中,为了复原1947年的通风系统,老技师赵师傅带着徒弟们走访了十几位亲历者。当90岁的老革命摸着复原的出风口潸然泪下时,赵师傅在施工日志上写道:"我们安装的不是管道,是历史的呼吸。"

第三章:创新之路——安装人的智能跃迁

站在新起点上的陕建十一建安装人,正以创新续写传奇。2023年,在建设西部首个"零碳幼儿园"时,团队研发的"光伏屋面一体化安装技术"获得国家专利。项目总工陈明说:"我们把太阳能板做成唐风瓦片的样式,既环保又美观。"

更令人振奋的是数字时代的传承。在航天基地的智能管廊里,AR眼镜让年轻工程师能"看到"管道内部的流体状态。但老师傅们依然坚持亲自示范法兰安装的诀窍:"螺栓要按对角线顺序紧固,就像包饺子捏褶一样,要有节奏感。"

第四章:未来已来——安装人的新使命

翻开《陕建十一建"十四五"安装技术发展规划》,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目标跃然纸上:2025年实现所有项目BIM全生命周期管理;2030年建成"智能运维"系统;建立安装工艺数字博物馆...

但最动人的,是那些继续在一线书写的故事。就像张建国总工常说的:"再先进的科技,也需要有温度的人来操作。"此刻,他的徒弟——90后女工程师刘婷正在用3D扫描仪复核查验,而她胸前别着的,正是师父送给她的那枚1985年的老式水平仪。

结语:七十年风雨兼程,陕建十一建的安装人们用双手丈量着时代的进步。从一把扳手到智能机器人,从胶管水平仪到北斗定位,变的是工具,不变的是那份"向善而建"的初心。正如公司展厅里那面"安装工匠墙"所诉说的:每个螺丝都有自己的故事,每段管道都承载着记忆,这就是安装人的骄傲与坚守。

 
 
 
 

获奖等次:三等奖

获奖作者:设备安装公司 王腾玉

 
 
 

 

 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