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墨留痕,岁月有言——70周年征文作品展播 七十年:三代人的筑梦长卷
所属分类:
发布时间:2025-08-26
来源:
作者:
七十载春秋筑梦
七十载匠心传承
从1954到2024
这一路
有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
有勇立潮头的改革锐气
更有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
值此建司70周年之际
让我们透过文字与光影
重温那些温暖而闪耀的奋斗瞬间
聆听穿越时光的初心回响
七十年:三代人的筑梦长卷
站在集团公司七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,指尖抚过胸前的司徽,总部大厅金属浮雕里嵌着三代人的奋斗密码。爷爷柜子里珍藏着斑驳变黄的奖状,父亲泛黄的施工笔记,还有如今我电脑里存着的工作照片,在时光的褶皱里渐渐重叠,织就成一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筑梦长卷。
爷爷的筑梦征程:从青海到四川的热血篇章
在我的记忆深处,爷爷总是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坚毅与沉稳。自小,我就听着爷爷讲述他在企业的故事长大,那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。
爷爷告诉我,1963年集结令下达,政审通过,他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,成为那支奔赴青海省海晏县队伍中的一员。彼时的他,年轻气盛,心中满是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热忱。
抵达海晏县后,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。高寒冻土、高原缺氧,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,向他们发出挑战。但是大家都没有一丝退缩。随后的施工期间,大家住的是简陋的地窝子,狭小潮湿,一到夜晚,刺骨的寒风就从缝隙中灌进来,冻得人难以入睡。吃的呢,是怎么也蒸不熟的夹生青稞馒头,难以下咽。面对高寒冻土、高原缺氧等恶劣环境,团结拼搏了1000个日夜,在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原上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,为我国成功地爆破第一颗原子弹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爷爷告诉我,海晏县是“老家”,有他们挥洒的热血与青春,有他们难以忘怀的奋斗记忆,也有这他们刻在骨里里的“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奉献”精神。随后转战四川参与902、903核工业基地以及航天工业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施工建设,也是始终秉承着这些精神。
父亲的匠心图谱:图纸与汗水的技术传承
父亲的故事藏在深夜不熄的台灯下,更深深镌刻在项目桩基工程的每一寸坚实里。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技术负责人,那密密麻麻的注解、严谨的推演草图,不仅记录着技术攻坚的岁月,也是那代人对工程技术质量近乎偏执的坚守。
记得原在镇安的父亲突接急令,咸阳国税局桩基项目告急!塌孔、断桩频发,工程陷入僵局。作为经验丰富的项目总工,一个信念在他心中铮铮作响:“断桩?绝不能在我手里出现!”这是一名“十一建人”刻进骨子里的责任担当。
抵达现场,挑战如山。父亲一头扎进图纸与地质报告,连续几个通宵和项目部人员一起反复推演钻杠校正。每一个箭头、每一笔标注,都是与复杂地质的无声较量。他明白,方案既定,精准执行才是铁军本色的试金石。
据父亲给我讲述着当年的情况:开钻前,他带工人反复用铅垂线校准钻杠。下钻过程堪称“毫米级”控制:钻深约2米必停必校,每一步,都是对规范的极致敬畏。当面对流沙层的挑战,他用胶泥灌入,随钻杆渗入形成“封闭泥墙”护壁。淤泥层更是不在话下,精准加入渣石、胶泥,钻头强力旋转挤压固结土层,同时精确注水,维系孔内水压平衡,严防塌孔于未然。到了最关键的成桩时刻,最关键的混凝土灌注同时防止导管进水。他精确测量所需砼量及铁丝长度。在沙球放下时,确保导管内砼量绝对大于孔底空间量才剪断释放。随后持续灌入,保证砼密实充盈,隔绝水气,为桩体的完整与坚固打下最后一颗“定桩钉”。
如今翻开父亲的施工笔记,指尖触摸着岁月的痕迹。那些力透纸背的推演计算、清晰的项目草图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记录。它是七十载铁军征途上的一枚匠心印章,也是作为铁军传承人筑梦路上“匠心密码”。
我的青春答卷:十年淬炼的筑梦接力
2015年夏天,我正式成为十一建的一员。从入职第一天开始,我便感受到了企业回家的温度。如今十年,我更深深感受到了企业历史与文化塑人塑心的的磅礴力量,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,为我照亮前行的方向,引领我从青涩懵懂走向专业担当。
这十年间,我亲历了企业翻天覆地的变革:传统施工模式向数字化、智能化建造华丽转身;单一施工管理向创新管理、专业建造管理服务全面升级。
作为一名后继者,我看到了一个个“党员先锋队”“工人先锋号”“青年突击队”的旗帜始终在各个项目工地高高飘扬,那抹鲜红,是建设者们拼搏奋进的图腾。暴雨后积水的工地里紧急抢险的身影,高温酷暑下坚守一线的执着,无不用汗水和行动诠释着对事业的赤诚。我也看到了一个个项目开展“劳动竞赛”在脚手架间生长,在混凝土浇筑里比拼,在安全与创新中冲刺。它不是简单的进度比拼,而是建设者用实干书写的情书,以精度丈量的初心,在一座座丰碑上烙下属于十一建人的光荣印记。
而我,也深切感受到了专业建造的敬业精神在新一代建设者身上薪火相传、发扬光大。如今的青年建设者,不仅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,更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。咸阳城投大厦项目为攻克扬尘防治难题,青年团队查阅海量资料案例,反复绘图研讨,最终成功应用新型绿色天幕技术;秦创原临空智造园项目,引入智慧工地管理平台,聚焦技术创新,全力打造数字化示范标杆;化纤路加宽改造项目,标记每一寸地下管线位置,周密规划施工时序,确保水电气畅通无阻,以高质量民生工程赢得居民商户的理解与赞誉。
七十年风雨兼程,三代人接续奋斗。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手中,终于懂得:每一座建筑都是时代的刻度,每一次出发都是梦想的延续。十一建的故事,从来不是孤立的企业史,而是与祖国共发展的奋斗史;三代十一建人的传承,从来不是简单的职业接力,而是“把个人理想融入企业发展、国家复兴”的精神赓续。
面向明天,我愿继续以青春为墨,以汗水为笔,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企业里,续写属于新时代建设者的辉煌篇章。因为我知道,每一座拔地而起的建筑,都是对历史的致敬,对未来的承诺,更是三代人共同守护的、永不褪色的筑梦初心。
获奖等次:二等奖
获奖作者:第四工程公司 滕天天
END
更多资讯
2025-08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