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墨留痕,岁月有言——70周年征文作品展播 跨越山海,扎根生长——致敬“他们”的奋进征程
所属分类:
发布时间:2025-08-26
来源:
作者:
七十载春秋筑梦
七十载匠心传承
从1955到2025
这一路
有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
有勇立潮头的改革锐气
更有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
值此建司70周年之际
让我们透过文字与光影
重温那些温暖而闪耀的奋斗瞬间
聆听穿越时光的初心回响
跨越山海,扎根生长——致敬“他们”的奋斗征程
记不起是哪阵风将我播撒到了这片土地,我悄然隐匿于土层之中,满心好奇地窥探着这斑斓多彩的世界。渐渐地,我舒展身躯,穿叶破土,在料峭春风里绽放,最终化作白色的绒花。你眼中所见的,是我摇曳的姿态,而支撑着我的,是深埋地下、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根系,我的每一寸生长,都镌刻着这里的岁月印记。
向上生长,向下扎根
1952年4月,建七师奉命开赴藕池口,投身于荆江分洪工程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水利工程。在那个现代化机械设备极度匮乏的年代,他们凭借着肩担手扛、扁担箩筐等简陋工具,硬是在75天里完成了安乡河大坝和虎渡河拦河大坝共计10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工程任务。他们用血肉之躯与自然抗争,用坚定的信念为新生的国家筑牢水利根基。
1963年1月,4630名职工在一周内迅速集结完毕,毅然乘火车前往青海省海晏县,参建“天字一号工程”——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。在那里,他们遭遇了风吹石头跑、高寒冻土、高原反应等恶劣环境的重重考验,但依然坚守岗位,顺利完成了建设任务。这种精神,宛如我脚下肥沃而坚实的土壤,充满了养分和力量。也正是在这时,他们在祖国的大地上扎下了属于自己的根,这根,是对国家的忠诚,是对事业的执着。
“向上生长莫问迟,若要成材先扎根。”春去冬来,岁月更迭,叶子绿了又黄,而他们如同我一般,一半扎根,一半生长,与国家的发展同呼吸、共命运。在初创的艰难岁月里,他们用汗水与热血为集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如同深深扎入大地的根系,汲取着养分,支撑着未来的蓬勃生长。
破土而出,迎风涅槃
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风般吹遍神州大地,他们踏上了南下的征程,集结奔赴福建、上海等地,随即开启了“24小时白加黑”模式,上面细雨纷飞,基坑中的他们却光着膀子喊着号子人工开挖,率先迈入了高层施工领域。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拼搏的精神,在陌生的土地上开拓新的天地。
风雪融化后,便是春暖花开的新生命绽放,1999年初,经过激烈竞争,他们中标承建陕西科技信息大厦主楼工程,总高55层,建筑面积11.39万平方米,是我省乃至西北当时最高的建筑,面对集高、大、难、新于一体的超高层项目,大家想方设法投入人力、技术,精雕细琢,最终打造出一座独属西安人的璀璨作品。从“两弹一星”研制基地到“西北第一高”的陕西科技信息大厦,从延安大剧院工程到西安交大材料科研基础学科大楼,他们用一个个标志性建筑,书写着建筑艺术与技术的传奇,更诠释着心中那份坚持和努力。
从一粒种子,历经漫长严冬,在春姑娘的召唤下绽放生命,他们那高高的建筑如同我的株茎,挺立起的是时间的沉淀、根基的稳固、希望的曙光,更是涅槃向上的千锤百炼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他们破土而出,迎风而上,实现了从传统建筑企业向现代化建设劲旅的华丽转身。
积蓄迸发,飘向远方
没过多久,俏丽的黄色逐渐变成白色的绒儿,花朵周围长出了一把一把白色的小伞,种子成了小伞的伞柄,箍满了整个花盘。如同他们在不断发展中积蓄力量,准备飘向更广阔的远方。
省内建设步履不停,项目遍布陕南、陕北、关中区域,省外持续开枝散叶拓展,相继打开安徽、重庆、广州、新疆等市场。2020年,与时间赛跑,与疫情比拼,主动请战,创造了咸阳重点项目建设的又一神话,150天高质量完成了当时全球单晶组件单体面积最大车间—隆基定制厂房建设,铸就了“建筑铁军、国企第一”的企业丰碑。满屏的喜报和战绩是我生长的养分和阳光,也是他们扎根破土后的厚积薄发,是积蓄迸发形成的强大根基。
风儿吹起了一把把小伞,在空中飘呀飘呀,越过了围墙,穿过了树林,我随着风走进了一个小房子,里面的一张黑白照片让我停了下来,1952年的荆江分洪工程建设上,几十个工人正在安乡河北堤清理着淤泥,裤脚卷到膝盖,草鞋陷在泥里。一瞬间,仿佛时空交错,与那个灯火通明机器轰鸣的夜晚在时空两端遥相呼应。七十年前,他们带领工人用篮筐挑起的石块,垒成了建筑征程的初代地基;七十年后,他们指尖划过的智能终端,仍在丈量着同一种精度,那是他们来时的路,也是他们始终坚守的初心与使命。
这一次,我选择了落在这里,选择记住“他们”的名字——陕建十一建,静静地感受着“他们”跨越山海、落地生根的历程,感受着他们与国家同奋进、共成长的不朽传奇。在未来的征程中,“他们”必将如我这般,继续扎根华夏大地,向着更高的目标蓬勃生长,为建筑行业的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!
获奖等次:优秀奖
获奖作者:第五工程公司 张若瑜
END
更多资讯
2025-08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