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墨留痕,岁月有言——70周年征文作品展播 七秩筑梦路 青春正当时
所属分类:
发布时间:2025-08-26
来源:
作者:
七十载春秋筑梦
七十载匠心传承
从1955到2025
这一路
有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
有勇立潮头的改革锐气
更有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
值此建司70周年之际
让我们透过文字与光影
重温那些温暖而闪耀的奋斗瞬间
聆听穿越时光的初心回响
七秩筑梦路 青春正当时
七秩匠心筑梦,吾以青春赴征程
——写给陕建十一建集团的成长札记
一、七秩风华:从“军魂”到“匠心”的血脉传承
1955年,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七师脱下军装换工装,“在战斗中是英雄,在建设中是模范”的誓言便刻进了陕建十一建集团的基因。从国家“两弹一星”国防工程的隐秘坚守,到改革开放后城市地标拔地而起的轰鸣,再到新时代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的丝路拓荒——七十年间,塔吊林立的工地是战场,图纸上的线条是钢枪,老一辈建设者用双手把“白手起家”写成“百城印记”,让“陕建十一建”的铭牌在七十个春秋里,始终闪耀着“敢打硬仗、能打胜仗”的光芒。
上世纪80年代的项目经理戴着草帽蹲在工地上,图纸铺在膝盖上,身后是刚出正负零的教学楼,脚下是混着泥土的解放鞋——那是先辈们的奋斗剪影,也是集团“脚踏实地、精益求精”的最初注脚。七十年风雨兼程,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施工技术,不变的是“建一项工程,树一座丰碑”的初心。
二、青春淬炼:从“忐忑新人”到“工地战士”的蜕变
2021年夏,我带着“职场小白”的忐忑走进陕建十一建集团延安公司。第一次跟着师傅跑工地,八月的黄土高原晒得人头晕,看着皮肤黝黑的工友们扛着钢筋在脚手架上健步如飞,那句“不好好学习就去搬砖”突然有了新的注解——原来“搬砖”不是退路,而是用汗水浇筑梦想的勋章。
真正的成长藏在无数个“第一次”里:第一次独立检查悬挑架安全,攥着规范册的手心里全是汗,师傅却默默站在身后说“别怕,错了我们一起改”;第一次参与暴雨后的防汛抢险,凌晨三点的工地上,所有人扛着沙袋在泥泞里奔跑,没人喊累,只听见有人笑着说“咱们这是给大地‘补漏’呢”;第一次看着自己跟进的楼栋封顶,夕阳把“陕建十一建集团”的红色标语映得发亮,突然懂得同事说的“干一时可能会累,干一辈子一定值得”——当你看着自己的脚印变成高楼的地基,那种“被需要”的踏实感,是青春最好的注脚。
三、攻坚路上:那些藏在细节里的“陕建精神”
在陕建十一建,每个项目都是一场战役,而“攻坚”的密码藏在无数个“较真”里。
- 较真于“毫米”:陕建十一建集团的机电技术班组对自身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。利用BIM机电建模保证现场实际操作偏差精准控制在±2毫米以内,达成设计与施工的无缝对接。安装调试要求对每一道焊缝、每一处接口都执行行业最高标准,确保项目一次验收合格。所有的“较真”都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。
- 较真于“效率”:泾河新城崇文佳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九期民生保障房项目工期紧迫,团队开启“白+黑”模式,800名工人昼夜奋战,12万平方米作业面机器轰鸣。比同类项目晚进场65天,却后来居上,跑出提前封顶的加速度!因为十一建人知道,这一栋栋楼里,装着无数家庭的“安居梦”。
- 较真于“人心”:在咸阳化纤路加宽改造项目中,在这条连接10个小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民生路上,那些曾因施工带来不便的抱怨声音,因为项目部用装载机帮助沿路企业连夜装车物资,为120救护车开辟紧急通道,雨污管网施工时专门派人引导垃圾清运车……件件小事温暖了人心,项目部和街坊邻居处成了朋友。——原来最好的“攻坚”,是让建筑有温度,让人心有归属。
四、未来展望:以“后浪”之名,续写下一个七十年
站在陕建十一建集团七十年的节点回望,前辈们用七十年把“初心”写成了“传奇”,而属于我们的故事,才刚刚起笔。
- 我想成为“技术尖兵”:跟着团队钻研智能建造、绿色施工,让BIM技术在黄土高原画出更精准的蓝图,让装配式建筑为“双碳”目标添砖加瓦。
- 我想成为“传承者”:把师傅教我的“胆大心细”传给后来的新人,告诉他们工地上的每一道工序,都是“匠心”的接力。
- 我更想成为“追光者”:跟着集团走向更广阔的天地,无论是扎根家乡延安,还是奔赴远方的项目,都记得当年在工地上看到的那束光——那是高楼封顶时的朝阳,是团队攻克难关后的笑容,更是七十年薪火相传的“陕建魂”。
七十年前,一群人用铁锹和热血拓荒;七十年后,一群人用智慧与汗水筑梦。站在新的起点,我知道脚下的土地依然会有泥泞,前方的挑战依然会有风雨,但正如延安精神里的“艰苦奋斗”,正如集团传承的“军魂匠心”——只要我们把心拧成一股绳,把力聚成一团火,下一个七十年,定会有更壮阔的山河,等着我们用青春去丈量,用奋斗去书写。
陕建十一建集团,愿以吾辈之青春,赴你百年之约——这一次,换我们接棒,让“建者匠心”的故事,在新时代的浪潮里,继续澎湃。
获奖等次:优秀奖
获奖作者:延安公司 刘伟
END
更多资讯
2025-08-27